新課程改革,提出了教育學生要“自主學習、合作學習、探究學習”的教學要求。在這種背景下,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,應該如何去應對呢?
首先解放思想,轉變教育觀念
??? 我國傳統的教與學,教師是“主演”,學生是“聽眾”,知識的傳授更多地是以灌輸的形式進行;而新課改的要求,就是要打破這種教學方式,教師應只起“導演”作用,學生才是教學過程中的“主演”。教師應從“施教者”轉變為“引導者”,從“獨奏者”轉變為“伴奏者”;從“教書匠”轉變為“研究員”,徹底改變以往的教師為中心的主體論,確立學生發展的主體地位。教師要努力為學生搭建表演的舞臺,讓學生在學習的舞臺上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。
其次,教師應增強服務意識
??? 教學的最終目標,是為了培養出合格的、高素質的下一代人才。因此,歸根到底,教師是為教育服務的,是為學生服務的,是為學生家長服務的。所以,教師應盡力放下“師道尊嚴”的面子,增強自身的服務意識?!耙磺袨榱藢W生,為了學生一切,為了一切學生”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服務宗旨。
第三,教師應增強創新意識
??? 在傳統教育中,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絕大部分是以教導與服從為特征的,學生更多地被要求接受、理解和模仿,這樣往往壓抑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。而我們的老師和家長最關心的是學生考了多少分,記住了多少知識,關注的只是學習結果,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與國外學生相比,在成績上能勝過他們,而生活經驗、工作能力、創新精神卻往往難以和他們抗衡的原因。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狀況則不然,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更多的是關注孩子在學校向老師提出了多少問題,提出了什么問題,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。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朱棣文教授所說:“美國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如中國學生,但他們有創新及冒險精神,所以,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?!边@種鮮明的對比,強烈地折射出我們的教育在培養創新精神方面的滯后性。因此,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增強創新意識,由此來點燃學生創新精神、創新思維的火花顯得尤為重要。
第四,教師要有科研意識與科研精神
??? 時代在前進,知識在更新,教學內容在改變,不同時期的學生接收的信息內容、信息方式等都有所不同。因此,教師要想培養出合格的、適合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,就應努力探究教育教學的新方法,新思路,探究新時期下的教育新模式,探究學生樂于學習、樂于接受的教育新手段,走科研發展之路。在課程改革研究上,有一句名言,即“課程發展就是教師專業發展,沒有教師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?!泵课唤處煈⒆惚韭?,立足本校,尋找適合該校學生發展的科研課題。
第五注重教學教法改革
? ??1、增強教師自身學習意識
????在不斷變革的社會大環境下,教師應樹立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觀念,即“教育既是為了促進個人的終身全面發展,又是為了促進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全面進步?!敝挥芯邆溥@樣的觀念,才能不斷適應素質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,才能建構新課程條件下的目標、教學、評價體系。這不但是一種新的觀念,而且是一種精神境界,是教師自身提高和創新教育的原動力。
??? 2、創造民主、和諧、寬松的學習環境
????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: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。當然在不民主的環境下創造力也有表現,那僅是限于少數,而且不能充分發揮其天才,但如果要大量開發人礦中之創造力,只有民主才能辦到,只有民主的目的、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這樣的大事?!彼?,教師應改變以往高高在上、發號施令、學生一味服從與執行的局面。注重學生的存在,重視他們的需要、情感和認知水平,創造一種民主、和諧、寬松的,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和氛圍。加強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的交流、溝通和碰撞。
?? ?3、鼓勵學生勤于思考、敢于質疑
???心理學告訴我們: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。古人說得好:“讀書無疑須教有疑,有疑卻要無疑,到這里方是長進?!敝逃也ɡ麃喴苍f過:“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現,因為這種發現,理解最深刻,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內在的規律、性質和聯系?!币虼?,教師應鼓勵學生勤于思考,大膽提出疑問,并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困難。
??? 4、注重學生的實踐參與與動手能力的培養
瑞士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“知識來源于動作”!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基也強調“兒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”!這些都證明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實踐活動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努力創造學生參與動手的機會,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經驗,獲取知識。
?? ?5、盡量給予學生成功的歡樂
???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,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?!睂W生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產生厭倦情緒,甚至出現逃學、棄學現象,這往往是因為學生較少獲得學習的成功與歡樂。所以,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“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”的問題,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歡樂與滿足,從而提高他們繼續學習,再攀新高的積極性。
?? ?6、注重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利用
???現代信息技術的推廣,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。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,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。(物理組曹義才)